首 页 关于我们 资讯中心 通知公告 担保研究院 投诉建议风险 会员中心 考试认证 企业曝光台 联系方式
  [会员登陆]
站内搜索
  相关栏目
政策法规
行业新闻
领导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 详细信息

武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仅就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有关高质量发展的学习体会。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及时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以要素投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外延型扩张为主的高增长转变为以优化结构、保护环境、提高效益为主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我们开始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后,怎样认识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变化,要贯彻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构建什么样的发展格局,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予以解答。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了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才能形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共同团结奋斗。

二、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全面正确认识这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需要更长、更宽的历史视野。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实行着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因此,经济运行长期属于“供给约束性”发展。1997年,我国首次进入“买方市场”后,虽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以及人民消费由温饱型向舒适型升级等问题,导致新世纪第一个10年里,经济增长仍然过度倚重投资和出口,消费比重长期偏低,生态环境恶化。这种外延型、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资源、环境、劳动力的约束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依靠创新和提高效益为主的内涵型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新的特征,最主要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然而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就经济发展来说,中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种趋势性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三、二十大概括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党的二十大高度概括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我认为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第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共同发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第二,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四,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只有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破解中国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约束;第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快速攀升的发展中大国,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第六,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关系上,因此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和区域经济关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七,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举措。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认为它明确提出了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项重大举措。第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提出,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第三,实现农业现代化。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第五,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五、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人才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从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虽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力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短板,尤其是当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为主,由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后,人才的成长和供给与快速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大力培养人才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强调全党要加强学习,提出“向科学进军”,提出要“又红又专”。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恢复高考,提出科技是生产力,并且是其中更关键的因素;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党的二十大,则将培养和发挥人才的作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资源。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正处于信息化和新工业革命的机遇期,正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学习、引进为主的“跟跑者”向创新为主的“并跑者”和“领跑者”转变,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对象,已经由过去的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因此,不少高端产业和技术,是靠市场购买、交换等方式得不到的,必须依靠自己研发。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正是反映了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此外,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不仅是科技人才的培养、总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而且还包括文化、社会、生态、安全、“一国两制”、外交等各领域中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基层组织,乃至9600多万党员的能力培养,以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最大的优势。

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实体经济水平。实体经济的优化升级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没有实体经济提供的坚实物质和科技支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尤其是未来要面对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和共同富裕的目标,都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都是强调实体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已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制造业大国的总和。但是,就实体经济发展来说,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而不强,供给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就制造业来说,还存在众多“核心能力短板”“关键能力短板”和“基础能力短板”,存在不少“卡脖子”技术问题有待突破;就农业来说,尚未实现现代化。

我国已经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点都要求实体经济必须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将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作为实体经济的第一、第二产业,则发挥着创造供给、实现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战略和基本方向,这也是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尚未实现现代化,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正处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因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产生的“资本沉没”“劳动力再就业压力”和税收下降等阻力,从根本上扭转“脱实向虚”,有效促进资本从房地产和金融业回流到实体经济,紧紧抓住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制造业的跃升,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生产力和物质保障。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 【慎独谈经济第1301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下一篇:金融监管有关政策汇编(2021年度)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 100031
联系电话:010-66094423    010-53392692    13522178372
中国非融资担保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8—2011   京ICP备10042963号-1

 

担保体系建设领导机构:国务院办公厅  担保监管机构:最高人民法院 国家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  国家人社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务院国资委 工信部 担保研究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非融资担保产业研究院(联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担保自律机构: 担保协会(国际) 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 中国非融资担保产业研究院(联盟) 全国担保机构联席会 担保指导单位:商务部 财政部 国家发改委 国务院法制办 国家科技部 生态环境部 担保监督媒体:CCTV-2 财经 CCTV-2 经济与法  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 法制日报 

                                        

肺癌早期治疗 肺癌晚期治疗 胃癌的中医治疗 肿瘤早期治疗 肿瘤晚期治疗 北京肿瘤医院 北京癌症治疗 汇海 汇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