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中的担保公司特别多,准确说是带有担保字样的公司特别多,网上报道有2万3千多家,很多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是在3000万元以下,同时从事着本身不是担保公司开展的业务,如担保理财、担保投资、非法吸存、非法集资或者拿着融资性担保许可证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级证书从事不是经营范围内的担保业务(非法放贷等),给担保产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产生了社会对担保公司的不信任与信用等级的降低。什么样的担保公司都有,从名称的开始不规范与担保公司监管与管理的的不规范等,这些都是逐步的过程,也是乱的原因和根本。当然,最重要的是担保公司只管审批,不管监管和自律,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不作为也是根本因素。笔者对上海、厦门、河南、西安、浙江担保公司的实地调研,对担保公司的发展与规范,谈如下一些想法:
一、 担保公司的发展
在当今的大环境不景气以及行业的不规范操作中,有好多小型的融资性担保企业相继转行或解散,据媒体报道,按计划,至2012年7月底,河南省1383家担保机构将减少到839家,近四成担保机构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广东90多家融资性担保机构,预计将在今年淘汰1/3,半数融资性担保公司几乎无业务可做,处于歇业状态,这难免不让担保业人感到有一丝的寒意和惊恐,融资性担保的方向在哪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要走向何方?
我认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无非就是行业的统一性、规范性以及自身企业的自律性和行业的总体信用性。
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受当地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牵头单位(省金融办、省中小企业局、财政厅等)的监管,行业协会的督促;非融资性担保接受监管部门(建设厅、金融办、司法局、中小企业局等)的监管,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作为全国非融资性担保规范指导意见的牵头部门和最高指导部门。但是现在的政府机关对担保业只注重审批,没有对担保行业的规范进行有力约束,国家和地方只有制度建设,但没有进行具体可执行的实施和惩罚措施。这样就造成部分担保企业违规进行非法吸储和发放高利贷等活动。
我认为行业协会与政府机关对担保公司应该建立统一的操作信息平台,做到资源共享机制,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以及企业资金流向。这样先把一个区域的担保公司统一起来做到共进退,共荣辱;后全国担保公司进行联动,实现担保业的大发展。
担保企业目前在夹缝中生存,没有政府的支持和银行的认同,支持与认同最多也是形式上,基本无内容上的系统支撑,特别是细则上的支持,单靠担保公司本身太弱势了,整个市场都难谈信心。客户本来就对其担保公司不信任,加之俗话说“一坨屎坏了一缸酱”,只要一家担保公司出现严重信用问题,客户对整个行业都不信任,这样的话好多企业就会抛开担保公司与银行单独发生业务往来,造成担保业只能接到银行放弃的高风险企业的单子,这样就加大了担保企业的风险,让更多担保企业加速快速自灭,从而产业风险更高,口碑更差,品牌更坏。
为了杜绝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加强担保公司的自律性,就要让担保公司认识到自己是行业的一份子,自己企业中的出现的任何欺诈行为都是很丢脸的事、是不负责的、是伤害到自身利益的。这样就要求主管单位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所有辖区内的企业能靠自身的优势发展业务,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在辖区内设立公开的行业举报电话,对所举报的担保公司进行重点审查,并规定在几个工作日给予回复,在举报中确出现的违规问题主管单位要及时作出处理意见并加以实施并在行业简报中给予提名,严重者媒体公示。
第三就要建立担保行业的信用等级档案。对辖区内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此项最好能作为行业下个年度审批、评比有力依据。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能对行业信用良好的且等级高的企业进行物质或政策性奖励。
二、 担保公司的规范
首先是正确区分融资性担保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带有担保字样的担保公司是关键。
融资性担保公司:指担保人为被担保人向受益人融资提供的本息偿还担保,基本就是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承担未来兜底债务的担保机构。其特点是获得了融资性担保经营许可证、工商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书,和银行等机构有授信合作等。
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就是没有取得融资担保许可证书,同时在开展联合担保、诉讼担保、工程担保等为自然人和法人机构担保的担保机构。特点是获得了非融资性担保资质等级证书、工商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融资性担保机构有联合担保协议、有建委入围证书证明、有法院入围证明等有效资质等。
一般担保公司:就是名称中带有担保字样,同时获得了工商执照,但很少开展融资担保和诉讼担保、工程担保、联合担保等担保业务的机构,更多的是开展所谓担保理财、民间借贷担保等机构,特点是注册资本很低,基本是5000万以下,没有取得融资担保许可证书和非融资性担保资质等级证书、团队基本上是做民间借贷或者高利贷、公司装修非常豪华、对外都是买的好车等。
以上就可以判断什么是一家规范、标准、长期在担保业开展工作的担保机构,也是监管部门和客户辨别的基础根本条件。
其次就是担保机构的内部管理是根本。一家对未来有规划的担保机构,和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是保持高度沟通与和谐。一个产业,是要政府牵头监管,行业维权与自律才能发展的更好,特别是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能相信的也只有是政府了。信用环境的好坏需要市场与政府的融合,共同实现市场信用环境的打造,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内外环境。这些都需要担保公司的法人治理、团队利益、渠道建设、保后维护、从业标准、惩罚机制等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担保机构的内部体系建设与外部其他担保公司的联合担保,实现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从而让担保产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第三就是共同提高行业品牌,个体信用等级。担保公司和银行一样,靠的的信用,是信用等级提升的一个产业。必须要监管和行业自律,实现产业的规范发展。但和银行不一样,银行用的是公众的资本,担保用的是自己股东的资本,在监管方式和治理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关键是从规范性、真实性、长远性去监管,达到行业信用提升,品牌可持续。而不是仅仅从资本、股东身份等方面去思考太多。风险的判断是人,从人性的建设,人才的本身,治理上多去思考才是出路。只有行业品牌提升,产业信用递增才是未来的出路。
担保公司自身要苦练内功,特别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更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加快转型,寻求拓展多元化业务,专营非融资担保业务。对于带有担保字样的机构要快速转换成非融资性担保和融资性担保机构,从而正常谋求自己发展空间及生存空间,为担保产业的品牌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