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的1号监管文件指向了融资担保。
4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四项配套制度的通知。对融资担保业务持牌经营、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融资担保公司代偿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等具体方面做了规范。
专业人士表示,1号文主要目的是推动银担合作,提高融资担保机构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引导融资担保行业归本溯源,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发挥好准公共产品的作用。同时,通过强化监管,加大对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控制行业风险,弥补了监管空白。
《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入了解发现,近年来,随着担保行业经营风险上升,代偿高发,通过市场选择和监管“倒逼”,一批实力较弱、风险管理能力差的担保机构逐步退出市场。但这个风险行业主业盈利能力萎缩也是事实。
控制业务风险
《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旨在规范监督管理部门对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管理。银保监会表示,对于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换发工作,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地方金融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工作完成以后实施。
某省级担保公司不愿具名高管表示,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所有金融领域的相关机构都要持牌,所以本次进一步强调融资担保机构必须持牌经营。之前,融资担保机构都是持牌的,但可能监管力度不够,一些非持牌机构也违规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持牌经营,是针对融资担保行业的经营乱象进行清理整顿的必要措施。”从事地方投融资管理工作的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张宇表示,在融资性担保业务部际联席会议成立之前,银监会负责融资担保行业的规则制定,由政府负责具体的监管,地方政府监管职能大多给了当地的金融办。虽然各地有自己的经营许可证制度,但监管存在空白,某些跨省经营的公司就游离于监管之外,而且违规担保、无照经营现象频发。
《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计量办法》则旨在防范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担保人为被担保人发行基金产品、信托产品、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证券等提供担保的业务权重为100%。
前述不愿具名高管表示,针对不同的服务主体和业务类型做了权重的划分,一是为了引导融资担保机构聚焦“小微”和“三农”,二是为了控制业务风险,比如对AA及以上的债券担保业务权重计量为80%,而其他债券担保业务,以及信托、资管等业务由于风险相对较高,因此权重设为100%,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担保公司业务集中度。
《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比例管理办法》再次明确,担保业务杆杠率只能有10倍,强化了担保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张宇表示,这是对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进行判定的一个标准,与注册资本挂钩。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引》明确,银行应当综合考量担保公司治理结构、资本金实力、风控能力、合规情况、信用记录及是否加入再担保体系等因素,科学、公平、合理确定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基本标准,并向申请合作的担保公司公开。
银保监会表示,各地可根据《条例》及四项配套制度出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当符合《条例》及四项配套制度的规定和原则,且只严不松。
超额担保、自担保问题突出
那么,为什么刚刚成立的银保监会将《条例》及四项配套制度的文件包作为1号文来发布?
“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国家将融资担保行业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重要抓手。因此,银保监会1号文针对融资担保也就不足为奇了。”前述高管表示。
“银保监会将融资担保文件包作为1号文下发,一方面是国家对融资担保业务的重视,同时为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因为融资担保业务不属于正规金融业务,其业务风险、操作方式、客户选择、资金来源等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问题,监管部门对该行业的监管应该更为严格。”张宇表示,近年融资担保行业爆发的几起事件,给监管敲响了警钟。
比较典型的就是“河北融投”担保事件和“贵州能源”担保事件。
2015年初,中国第二大担保公司——河北融投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被曝丧失了担保能力,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甚至P2P等近50家金融机构面临项目违约,500亿债权无人履行担保而面临险境。而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金为42亿元,即使按最大10倍杠杆的上限规定,河北融投最多具有420亿元的担保能力。
2016年5月中旬,贵州省能源担保公司在重庆最大民营P2P平台易九金融已融资成功的57期在保项目出现风险,涉及1000多名投资人,担保本金金额共计2.538亿元,进而引发兑付危机。
张宇表示,融资担保行业发展迅速,但同时超额担保、自担保等问题仍较突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平台风险高发,为网贷平台提供担保的融资担保公司风险随之加大。
主业增长乏力
优胜劣汰。融资担保行业正在经历着市场的“洗牌”,相当数量的非国有控股机构退出担保经营,但这个风险行业主业盈利能力萎缩也是事实。
一份行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全国融资担保机构约7200余户,这一数字在2015年为7700余户,2014年为8300余户。业内认为这是融资担保机构“减量增质”的结果。
随着担保行业经营风险上升,代偿高发,通过市场选择和监管“倒逼”,一批实力较弱、风险管理能力差的担保机构逐步退出市场。有专业人士表示,融资担保行业盈利模式单一,担保产品的类型有限,导致担保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强,也使部分担保公司放弃担保业务。
行业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从机构注册资本规模看,机构数量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状;从变动趋势来看,注册资本偏小的担保机构数量减少较多,注册资本大的担保机构经营相对平稳,抗风险能力较强。当前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主要集中在1亿~10亿元之间,数量超过60%;但实力雄厚的、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数量依然偏少,占比不到2%。
退出市场的更多的是非国有控股机构。
行业内数据显示,近年来国有控股担保机构数量及占比双升,资本实力持续增强。截至2016年底,国有控股机构数量同比增长近10%,占比35%。非国有控股机构数量及结构占比均出现下降,同比下降15%,占比65%。
近年在担保机构资产总额持续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出现下降。
前述专业人士表示,目前担保主业盈利性较差,利润增长乏力,净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机构为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主动通过开展低风险业务、资本运作和争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弥补收入缺口。主业收入占比不足70%,超30%为利息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业务利润等。
数据显示,2016年担保机构总收入531. 58亿元,担保机构平均收入为735.75万元,较同期增长1.2%。其中,担保业务收入357.51亿元,净利息收入76.19亿元,投资收益57.30亿元,其他业务利润25.22亿元,营业外净收入15.36亿元。
融资担保业务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传统银行贷款担保业务增长乏力,债券担保等其他创新担保业务增长较快。
受实体经济下行,担保机构风险上升影响,银行减少了与部分实力较弱的担保机构合作。2016年银行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约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担保机构贷款担保余额1.57万亿元,同比下降1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