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将至,央行在流动性上做了安排。
6月6日,央行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投放4630亿元一年期MLF,利率为3.30%;在4月降准置换部分MLF存量后,当日共有2595亿元一年期MLF到期。不过,当日无逆回购操作,逆回购到期1800亿元,总体上央行当日向市场净投放235亿元。
这意味着,央行此次MLF超额续作。
对此,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点评称,年初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稳中有降,但3月底以来月末效应有所突出,央行通过本次MLF超额续作进行中长期资金的流动性投放,意欲通过长期流动性投放缓解半年末资金需求,呵护年中资金面水平。
而就在6月1日,央行宣布适当扩大MLF担保品范围,这一扩容举措,引起市场对央行开展量化宽松操作的遐想,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央行在鼓励信用债加杠杆。但随后被诸多市场人士反驳。
“之前大家普遍分析,4月份那种‘置换式降准’会延续,下半年可能还会有一两次,但现在不太确定了。”北京某券商资管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此次央行超额续作MLF,但央行货币政策料将依旧保持中性,债市则在6月份依旧需要经受流动性考验,“整个6月份乃至三季度,可能比较难见到趋势性的行情,更多是在波动中博收益。”
MLF担保品扩容+超额续作呵护债市
MLF,无疑是近期最牵动债券市场参与者的三个字母。
把时间拉长来看,2016年8月至今年3月,央行每月开展MLF操作均实现流动性净投放;至今年4月底,央行开展定向降准并置换部分MLF存量,当月操作实现MLF完全对冲,这一操作亦被部分市场人士称作“置换式降准”。5月份,央行开展1560亿元MLF操作,实现完全对冲。
而6月份的超额续作,则再度提升了MLF余额。目前,MLF余额已从40170亿元上升至42205亿元。
而就在6月1日,央行放宽MLF担保品范围,将此前的担保品范围从“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地方债和AAA级公司信用债”,下沉至“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和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消息一出,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此举系央行提供流动性,间接鼓励中低等级信用债加杠杆养券,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中国央行推进的中国版量化宽松(QE)。
对此,中金公司固收部董事总经理张继强团队表示,尽管此举“体现了央行对债市的呵护”,但不少市场投资者存在过度解读,主要理由有三:一是MLF目前基本只有一级交易商才有资格拿到;二是非银金融机构无法开展MLF操作,故真正投资信用债的投资群体其实享受不到这个政策利好;三是QE为央行买入国债等证券并投放基础货币,而MLF只是银行向央行的抵押融资,“QE是在零利率下的危机机制,而中国的现状与之相距甚远。”
“担保品扩容,只是央行提升了中低等级信用债的需求,是一个结构上的优化,也体现了现在央行在操作上的精细化。”对此,前述北京某券商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期债市受信用违约事件影响,出现“高等级债券趋之若鹜,低等级债券无人问津”的局面,主要目的是“修复一些低等级公司的再融资能力”。
收益率或有下行空间
今年以来,债市整体呈震荡下行趋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月份约4%的高点,逐步回落,其间一度回落至3.5%左右的水平,目前则处于3.6%-3.7%的区间。
5月中旬以来,债市违约事件增多,诸多上市公司出现信用违约事件,再融资压力遭遇考验。
“违约增多后买盘比较疲弱,新债也发不出来;有公司10个亿只发了5000万,而且还是领域里的龙头公司,市场信心非常受挫。”北京一位券商固收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央行6月1日将MLF担保品范围扩大至中低等级信用债,“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到时候担保的规模会有多少,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据中信证券测算,央行将合格担保品的信用债等级下沉到AA级,增加的担保品规模大约是4000亿元~6000亿元。
“未来信用是扩张还是收缩,则在很大程度上由流动性决定,而经过一年多的去杠杆进程,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去杠杆压力亦在减小,未来可能会有较大概率延续一季度流动性偏松的环境。”前述券商固收人士对记者表示,但“考虑到下半年信用债到期规模进一步增大,叠加供给压力,可能还是会对市场形成一定压力,会进一步需要央行呵护”。
明明团队认为,在今年后续时间内,预计政策面仍将保持定力稳杠杆,有序出台结构性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化解存量债务风险,预计10年国债收益率中枢将逐步回落到3.4%~3.6%区间内。
该团队还特别强调,本次MLF担保品扩围的推出,被部分短线交易资金解读为近期降准的概率减小,因而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短线抛售,暂时阻碍收益率下行的趋势,投资者可酌情规避此短期波动风险。
中金固收研报亦认为,在违约风险上升,风险偏好下降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仍有必要保持总量的适度宽松,维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顺畅运转,防范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染,尤其是市场所担心的季度末资金面会因为流动性考核指标压力而紧张,预计货币当局也会通过各种流动性工具来抹平这种季度末鼓包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