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近年来,金融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如何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3月18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发表观点。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和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中国银保监会也提出,稳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制度型开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中国证监会则强调,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深化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
“我们欢迎外资机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市场,共享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机遇。”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说,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所有经营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曹宇表示,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金融业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2018年以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项开放措施,其中涉及银行业保险业的有34条,这34条开放措施的相关法规修订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开放政策在多个方面已落地见效。
一是取消了银行和人身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二是大幅减少了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取消了总资产经营年限等多项数量型限制要求,更加注重运用审慎性条件,综合评估申请人资质,吸引具备专业特色的优质外资机构进入,丰富金融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供给;三是丰富了外资机构类型,鼓励具有专业特色的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理财、养老等领域的市场建设;四是基本实现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业务范围一致,拓宽了外资银行、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
此外,进一步优化监管规则,针对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支持其发挥与母公司的联动优势,更好服务本地客户。截至2022年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5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911家。外资银行总资产达3.7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8家外资保险机构和79家代表处,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达2.26万亿元。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在提升,稳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3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国际货币的功能全面增强,人民币国际地位也有较大提升。数据显示,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了约50%,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是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
潘功胜表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主要工作是:一是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完善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扩大清算行网络。二是加快金融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三是支持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的供给机制,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四是提升在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最近这些年,金融开放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们将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合作和治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说。
扩大金融业开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曹宇说,只有继续毫不动摇扩大金融业开放,吸引更多全球高质量金融资源,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
“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第一大银行市场和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吸引优质国际金融机构来华投资、拓展业务,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成熟的管理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促使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曹宇表示,扩大开放将进一步助推金融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治理机制、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中国金融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曹宇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对表,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制度型开放水平。二是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们将在内外资一致的基础上,主动回应外资金融机构诉求,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激活在华外资机构的发展动力,促进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共同发展。”曹宇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表示,面对全球变局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善于化危为机,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高效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另一方面,在努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史耀斌认为未来要做好多方面工作:一是畅渠道,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加强制度性的开放顶层设计与国家发展战略一体规划、一体推进;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与国际市场对接规则、协调规制,发展好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加大财税帮扶力度,提高中国企业打入海外市场和供应链中高端的能力,提高参与和构筑全球供应链的主动权。
二是强动力,推进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加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坚决遏制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垄断格局,推进相关行业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套构建中国特色重点领域的治理框架,完善法律体系。
三是促活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协调。加强参与标准、法律、物流、货币等领域国际循环支撑体系建设,特别是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税收改革和全球税收治理。
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选择。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国市场的开放、稳定与发展,给世界提供了多元化的机遇与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一方面是中国坚定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并形成了难得的低通胀经济环境。近年来,中国的利率水平总体比较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并且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增强,在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充分支持的同时,也形成了有利于稳定通胀、稳定预期的货币金融环境。
另一方面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化,为投资者做好财富管理和资金配置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也会更加凸显。此外,环境、社会及治理领域也具备较多和较好的投资前景。
宣昌能表示,自2020年向国际社会做出“3060”目标承诺以来,中国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绿色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国际合作空间比较广阔。截至去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5万亿元,资产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发展为全球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新的空间。
中国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金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沪深通、沪港通、中港基金互认、债券通、跨境理财通这些双向互联互通机制陆续开通,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资产、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日益深化,为全球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人民币资产愈发显示出投资价值,愈发体现出全球资产避风港的作用。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楼继伟表示,中国坚持开放发展,中国金融业开放成效显著,外资机构在华取得长足发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领域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要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楼继伟表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始终是吸引外资的热土。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一定能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中国将会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完善外资促进服务,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共同构建繁荣稳定的全球金融市场。
“展望2023年,新一轮改革发展政策为市场带来了强劲信心,国际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在2023年将实现较高增速。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全球经济和市场注入不竭的动力。”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及管理委员会主席黄朝晖称,中金公司作为最早开展国际业务的中资投行,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互联互通合作方面,已形成跨境、跨市场的业务能力,并初步在国际资本市场建立了一定影响力,为境内外9000多家机构投资者提供全球一站式交易服务,在多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及海外长线基金的投研团队中保持领先,在多个重要发行项目中引入海外长线投资者,促进了资本的互联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