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到底有多少家担保公司、开展了多少业务一直是困扰我省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一个谜题。虽然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都曾对此展开过调查统计,但得出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这也正是这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在那个时期缺乏有效监管、发展比较无序的一种真实写照。而今天,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了。“全省已有43家担保机构获得从业资格。”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办公室负责人说,随着我省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全面规范整顿基本完成,担保机构已经有了新的准入“门槛”和监管制度。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规范整顿虽然有近半担保机构遭淘汰的短暂阵痛,但有助于整个行业控制风险、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银行和企业也有了合理地判断融资担保风险的具体依据。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这将是一次再度发力的良机。
小小许可证用处多
领到《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才一个月,海南信联盛融资担保公司已经发现,这张许可证的用法不仅是挂在墙上而已。该公司经理李孟彦说:“要是没有这个证,业务几乎没法开展。”
颁发许可证,是此次清理整顿的一个特点。获颁许可证的担保机构,才具有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资格。可以说,经营许可证是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一个新的市场准入“门槛”。因此,这张许可证虽小,但包含的内容却不少。
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许可证的发放需要对担保机构10个方面数十项经营指标进行检查验收,基本覆盖了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各个方面,其详尽程度可以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比。
许可证的差异化管理是此次规范整顿的另一个特点。我省的许可证按企业经营状况高低分为5年期、3年期和1年期3种。许可证年限越长,担保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控制就越好,意味着融资风险就越低。
省内担保业潜力巨大
经过整顿,我省目前已有43家担保机构比较规范、具备基本的条件,可以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但有研究指出,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还处于规模小、人员少、担保能力偏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需要大力扶持和发展。
据调查,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有88家已注册的担保机构,资本金共计27.8亿元,从业人员445人,其中,亿元以上担保机构仅8家,占17.78%。经过规范整顿,其中仅有43家企业达标,能够继续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尚不足一半。“很多机构仅仅是注册,根本没有开展业务的能力,也没有连续开展业务的记录,甚至有的企业办公地点和人员频繁变更,监管机构根本找不到了。”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资金放大倍数,反映着担保行业业务开展状况,以及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从2010年来看,我省平均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83%,尚不足100%,这也导致平均资本利润率偏低,不足5%。
信联盛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融资性担保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担保公司并不直接放贷,而是通过担保的杠杆效应,成倍的放大融资额度,帮助企业特别是难以直接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得到贷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最高放大倍数可达10倍,即担保公司拥有1亿元自有资金,就可以为10亿元贷款进行担保。
很明显,不足100%的放大倍数,意味着省内担保机构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风险控制是发展核心
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此次规范整顿基本是比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根本性改变了该行业原先无专门监管的状态,包括经营指标、信息披露、会计审计等也都按照金融机构的监管来要求,并出台了相关的办法和指引,今后还将持续对担保机构开展日常监管。而包括银监会、财政、工信、金融办等各监管部门,也会根据信息披露状况发布指引、风险提示和通报等,使监管步入有序状态。
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看,我省担保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2010年年末全省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16亿元,全年新增融资性担保16.7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预计今年新增担保金额将超过20亿元;与此同时,2010年累计发生融资性担保代偿金额700多万元,代偿率1.69%,代偿回收率49%,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13%,负债较低,信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和一些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频频出现担保风险相比,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整体比较健康,风险较低。
目前,担保机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日益受到各方重视,我省已出台了不少政府扶持政策,今年预计将提供4500万元省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扶持融资性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内人士表示,大幅提高准入“门槛”和监管要求后,“存活”下来的担保机构将面临更好的发展机会。
来源:南海网